古早農莊
發佈日期:2019-04-01
古早農莊
農村生活是台灣早期常見的生活型態。當時的農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如同耕種的好幫手水牛一樣,任勞任怨,勤奮努力,而這「水牛精神」正是台灣精神的最佳詮釋。俗語說:「做牛就要拖,做人就要磨」,表示人要生存,就是要像水牛一樣,辛勤工作。水牛協助農民耕種、運輸載物等粗重耗力的事務;為了感念牛的辛勞,許多農家禁止食用牛肉。
稻米是台灣最主要的農作物,在一年中,中北部可種兩季,南部則可種三季。南部第一期於立春前後開始插秧,中北部則在驚蟄左右。一期稻作前後約需三個多月時間,從整地、育苗、插秧、施肥、除草,到收穫庋藏,每個步驟都懈怠不得。在尚未機械化的年代,所有的步驟都得依靠人力來完成。收成後以摔桶脫穀,兩手握住稻束,用力地將稻粒這一端打在摔桶鐵架上,使稻粒掉落在桶子裡;打下來的穀子,必須馬上曬乾,透過耙具鋪平曝曬;接著用風鼓機將空心的稻榖、稻草濾掉,最後裝袋,或賣給糧商,或收藏在自家的古亭畚內儲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