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合院
發佈日期:2019-04-01
傳統台灣農村裡,三合院是主要的建築形式。正面橫向的那一排,即是俗稱的「一條龍」,一般有「三間起」、「五間起」;「五間起」是較為普遍的形式。而為何是三間、五間的單數呢?因為正中那間是「正廳」,通常用來供奉神明和祖先,兩邊廂房很勻稱地往兩邊擴增,再依左大右小的規則,順著兄弟排行逐次排列,當人口繁衍越來越多時,便在兩邊加蓋與「一條龍」垂直的「護龍」,又稱為「伸手」,如此整體建築呈現成一個ㄇ字型,就是所謂的三合院。
「家」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社會結構的中心,而三合院本身即寓含著文化中很重視的家庭倫理觀念,「尊尊,親親」,長幼有序,內外有別。在空間規劃上,它也與農業生活密切相關,由ㄇ字型建築主體所圍繞成的大片空間,俗稱為「埕」,又稱「門口埕」,它的用處非常多,除了曝曬稻穀、土豆等農作物與菜脯、菜乾外,也可作為節慶、喜宴的辦桌場所;同時也是大家晚餐後泡茶聊天的好地方,其他如:晾曬衣物、豢養家禽家畜、……用途可說是不勝枚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