眷村區
眷村是台灣文化熔爐的特色之一。1949年大批軍人與其眷屬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台,形成另一次大量移民。為了安頓這些人口,政府劃地建設村落或軍民自行興建,因為軍人與其眷屬是按著軍種、省籍分別配置而居住,故稱眷村。
村內以鐵皮圍籬蓋成的房子即是士兵們的住所,高階軍官則有配給磚瓦圍牆的官舍。除此之外,1950年由宋美齡成立婦聯會,希望組織全國婦女同胞以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民間組織以照顧軍眷。在婦聯會牌子旁邊灰色的水泥牆面,用鑿子鑿出了一個秋海棠圖樣的中國地圖,紅磚襯底,象徵著神州赤色,也隱含著這些在匆忙慌亂中撤退到台灣的戰士,對留守在家鄉故土之親人的思念情懷。因為擁有共同的職業背景,加上半封閉式的生活型態,眷村內的居民互相照顧扶持,情感緊密程度如同一個大家庭,也發展出台灣獨有的眷村文化。
軍警聯合崗哨
1949年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將軍頒布戒嚴令,等同宣布台灣處於如同戰爭的緊急狀態。為了防止匪諜滲透,在各個交通要衢都會有軍警聯合崗哨,可見當年兩岸關係的緊張。
軍警聯合崗哨綠色的外觀有著欺敵掩蔽的效用,猶如陸軍的草綠色軍服,在野外不容易被察覺。在冬季時,軍警聯合崗哨也負有「冬防」的任務,因氣候寒冷,民宅門窗緊閉,居民在溫暖的被窩中往往睡得很沉,宵小之徒於是趁機活動,因此在村莊的出入口處設置冬防崗哨,就可以有效遏止犯罪的猖獗。
除此之外,1964年1月21日發生「湖口兵變」,當時陸軍裝甲兵副司令趙志華發動兵變未遂。此後,凡是進入台北市的橋樑,在入口都會設有憲兵崗哨,攔查所有過往軍事車輛是否有派車令等。
寶島廣播電塔
「(空襲警報聲響)……」、「空襲警報、空襲警報……」
在那個電話不普及、通訊不方便的年代,廣播是村莊裡非常重要的傳遞信息方式。像是空襲警報響起時,村民們就知道要儘快找地方掩蔽;政令宣導也是透過廣播傳遞給村民們。
現在在台灣的鄉間,大都依舊保留著廣播的方式,廣播設備通常裝設在村長家裡或村民活動中心,只不過因為歷史環境的改變,廣播的內容已不再是當年那種緊張的訊息,而都是與生活有關的瑣事,因而有業者就發揮創意,在廣告中以廣播的方式來通知泡了泡麵便不見人影的小妹妹:「張君雅小妹妹,你家的泡麵已經煮好囉,你阿嬤限你一分鐘以內趕緊回家呷,……」令人莞爾。